2011年4月,陕西凤翔一农民捡到一陶器残片,发现上面刻有一个“囧”字。据文物部门专家介绍,陶片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。陶片上的“囧”是一种象形字,起源于甲骨文,是在先秦战国时代官方发文中经常出现的吉祥图案。在篆体中,最早的“日”字写法就是“囧”。后来,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楷书中运用篆书的写法,把“明”字写成“朙”,现在仍有书法家沿用;2011年7月,一块纪念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殉难碑,因出现“囧”字而惹来围观,实际上正是颜体“朙”字的半边。
在甲骨文中,“明”字左边是一个圆形太阳,到了金文时期,“太阳”变成车轮形状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推行小篆,很多字都发生了装饰性变化,《峄山碑》中的“明”变成了“朙”,结构虽复杂,但挺好看;宋代后,“明”字被官方定为正体字,推广使用,“朙”变成了异体字,很少见到。但汉族王朝最后一个皇帝、明神宗朱翊钧孙子的这块“明永历帝殉国处”石碑,再次让“朙”字进入大众视野。
当下,“囧”字成为网络使用频繁的汉字之一,被赋予“郁闷、悲伤、无奈”之意,而“囧”字本义是光明。如果把“囧”字看成是一张人脸,那么“八”就是两道因悲伤、沮丧而下垂的眉毛,“口”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。被赋予了悲伤、无奈或尴尬心情等新义,似乎也靠谱。